設計與印刷奇妙事件簿 Vol.03|紙我自己買的,可以幫我印嗎?

「紙是我買的,麻煩你幫我印!」這句話背後其實藏著許多潛在風險。從一則客戶自行購紙的實例,帶你理解印刷流程中責任分界與專業判斷,設計師該如何回應才不尷尬、又不吃虧。

他信心滿滿帶來一疊紙,結果印完差點燒掉印刷機

那天印刷廠的前台接到一通客戶來電。

語氣熱情得像要來贊助印刷機:

「哈囉你好,我這邊有買一批很特別的紙,可以請你們幫我印嗎?」

窗口一聽覺得有點不對,趕緊問:「請問紙是什麼材質?」

對方很有自信地說:

「我不知道確切材質欸,不過是在文具店買的進口紙,摸起來很有質感,應該不會有問題啦!」

——這句「應該不會有問題」,在印刷圈的意思通常是:問題會很多


當天下午,那一疊紙就被送來了。

一看,厚度不一、裁切歪斜、部分還有金屬壓紋與透明貼膜。最關鍵的是——這些紙連品牌名都沒有。

而客戶要印的,是用數位雷射機印製 500 張雙面圖文名片。

現場師傅一邊摸那張紙,一邊喃喃自語:「這會捲……這會融……」

結果當然出事了。

第一批印完,紙尾就起泡翹邊,表面碳粉脫落不均,有些甚至黏在定影器上——整台機器被燒得冒微煙。

現場師傅一邊拆機清理,一邊碎念:

「這種紙……我們自己都不敢印欸。」

客戶回來拿樣張,看到成果嚇了一跳。

「怎麼會這樣?這紙我特地去挑的欸,而且上面寫可以印!」

現場人員好聲好氣地解釋:「雷射印刷會高溫定影,有些紙表面塗層如果不耐熱,就會起泡或碳粉吃不進去。」

客戶皺眉看了看說:

「那你們機器是不是有問題?還是墨不好?」

現場一陣沉默。
師傅內心翻了三次白眼,但嘴上只說:「我們機器是專業設備啦,只是這批紙…比較不穩定。」


後來這位客戶轉頭問設計師朋友:「那我還能去哪裡印?還是這家設備太舊?」

設計師忍不住私訊我,問:「這種狀況怎麼辦,我不能得罪他,又不能一直讓他出這種包。」

我回了一句:

「很簡單啊,你就問他,你買的紙有經過試印測試嗎?有試燙、試壓、試裁、試收墨嗎?
如果都沒有,那不是紙是賭注。」

這不是個案。

你可能會想:買好看的紙來印,這不是應該的嗎?

是沒錯,但前提是:你得知道那張紙能不能印、怎麼印、用什麼機器印。

印刷不是 DIY,選紙這件事也不是「質感優先就贏」。
有些紙漂亮得像月光,但一進機器就像進烤箱的塑膠袋——秒變災難現場。


不是你買得起的紙就能印,
是紙願不願意讓你印。

這句話如果你有印刷經驗,會懂得特別深。


如果你也遇過「自備紙張的悲劇現場」、「印刷變爆米花紙」,放心,你不是一個人。

我們下回繼續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