檔名都對,為什麼還用錯?搞砸版本控制的 3 種盲點
「檔名都對,但還是出錯」這類錯誤其實不罕見。這篇文章解析版本控制失敗的 3 種常見場景,並提出具體建議,幫助設計與窗口角色釐清責任歸屬、建立檔案管理的共識與流程。
流程與責任解構者 vol.02
一個簡單的印刷案,卻在交稿後出現致命錯誤:
做好的圖卡打成了去年的日期,發出去才發現。
客戶憤怒、窗口驚慌,設計師堅持:
「我用的是檔名叫 final 的版本啊,真的不是我弄錯。」
我一看資料夾,果然,裡面有這些檔名:
- Final.jpg
- Final_v2.pdf
- FINAL_final版.ai
- Final_真最終版_0612(品牌確認).indd
- FINAL-FINAL-真的印這個-0609.ai
問題是,沒有一個人能說出到底哪一個是「最終可印」的版本。
檔案命名不是設計師的責任,但影響的是整個流程
很多人覺得,命名只要能自己分得清楚就好。
但印刷流程裡,會看這個檔案的人可能包括:
- 設計師自己
- 窗口/PM
- 客戶行銷部門
- 印刷廠製稿人員
- 加工協力廠
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因為誤讀命名,而用錯檔案。
顧問觀察:流程失控,不是因為犯錯,而是因為沒人能「回頭對版本」
設計師不會記得一個月前哪個檔是定稿。
窗口不會知道這個版本跟上週改了哪裡。
印刷廠看不懂誰寫的「FINAL」比較 FINAL。
當這一切混在一起的時候,
你會發現最恐怖的不是改錯,而是 —— 根本不知道改過。
如何建立「不會自爆的命名流程」?
1. 命名請包含這三件事:
- 用途(出片/校稿/送印)
- 版本時間(例如:v3_0722)
- 備註重點(ex:確認上膜)
範例:XX設計_DM校稿版_v3_0722_已標註上膜區.ai
2. 每次修改請寫下版本紀錄,丟在共用簡報或表單上
不是要你做系統,而是簡單列出:
- 版本號/修改人/修改內容/定稿者/交付日
這張表才是未來出事時的關鍵依據,不是設計稿。
3. 不要相信「大家應該會知道哪一個是最新的」
每次檔案傳送都要加一句明話:
- 「本檔案為目前確認用於送印版本,請勿另用舊版」
- 「此為設計第 4 版,尚未定稿,請勿轉發加工單位」
只要這句話寫清楚,出了事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。
小結
很多設計師出事後說:「我不是故意的啊。」
的確,沒有人是故意的。但錯誤就是從「不以為意的命名習慣」開始。
作為顧問,我不是要替大家上命名課,而是提醒你:
「流程不靠記憶,也不靠猜測,靠的是每一次交付時都敢說:我知道這就是對的檔案。」
因為真正的「最終版」,不是那個檔案名稱最像 final 的,
而是那個所有人都能追溯它從哪裡來、為什麼用的那一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