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不是懶惰,是不知道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:拆解職場中「不主動、不合作、不溝通」的真相

有些人不是不負責任,而是不知道「什麼時間點該做什麼」。本篇從職場誤會、時間點判斷、合作與溝通設計等角度,解析職場中常見的責任模糊問題,以及你該如何設計「時機感」來降低誤解與摩擦。

有一段時間,我總覺得某個窗口對象很擺爛。

檔案給他,他兩天沒回。訊息傳了,也常常等我問了才補資料。我心裡滿是不爽:

「啊你不會自己動一動喔?事情都進行到這了還不回?」

但後來某次我們開會,他突然問我一句:「你希望我什麼時候提醒你會比較好?」

我才突然意識到,我從頭到尾都沒講清楚——我期待他什麼時候出現,什麼時候該安靜,什麼時候該補位。

不是他擺爛,而是我沒設計一個「可以出手」的節奏給他。


很多人不是態度不好,而是不知道「什麼時候輪到他」

這幾年帶專案,我越來越能分辨:

有些人真的不想做事;
但更多人,是「怕做錯」、「怕做太多」、「怕做太快被說越界」。

他們不是懶,是在猶豫:「我現在做,是幫到你,還是打亂你?」

這個問題沒人回答他,他就只能靜靜等。你以為他在裝死,其實他只是沒抓到你要他什麼時候出現。


有些人不是不專心,而是節奏對他來說真的太模糊

還有一種狀況更常被誤解:對節奏比較不敏感、注意力容易跳躍的人。

這類型的人不是沒上心,而是他們真的難以在多線資訊中自己把流程排序清楚。
如果沒有明確的指示告訴他「現在是你該介入的時候」,他就會卡住、等著、或亂出手,甚至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。

不是不專心,而是這種節奏感對他來說是一種外部需要明示的東西。


我以前也以為「主動」是天生的,但其實是被設計出來的

我自己以前犯過一模一樣的錯。

有位設計助理配合我跑專案,我很希望她能多幫忙提醒進度、多主動問客戶意見。結果她幾乎不講話,都是我問她,她才說:「我有看,但我不知道你要我講不講。」

我一開始超級挫折,覺得:「你是沒感覺嗎?怎麼都不動?」

但冷靜下來我才發現,我從來沒說過我希望她「什麼時候動」、「看到什麼要先告知」、「哪些時候其實我不需要你出現」。

我只是期待她「自動知道」,然後動得剛剛好。這根本是期待讀心術。


合作,不是信任就夠,而是「要讓對方知道什麼時候被允許出手」

這是我後來學會的一件事。

不管你是帶團隊、找接案者合作、還是和朋友共事,有些節奏不能靠感覺共識,要靠明講設計。

例如:

  • 客戶沒回覆超過兩天?你可以提醒我一次,不會被當催促。
  • 看到檔案裡有數字或資訊怪怪的?請直接在檔案內留言,不用問我要不要處理。
  • 若我沒有明說要你處理的部分,先不要動手,以免重工。

這些不是規則,是「出手節奏的地圖」。

你給了這張地圖,對方就知道什麼時候該出現、該安靜、該幫你補位,而不是卡在不知道自己該不該動的狀態裡。


擺爛的不是人,是流程設計沒講清楚

我越來越相信一件事:

合作不是要對方做得完美,而是你要設計一個「就算他不完美,也能幫得上忙」的系統。

不是每個人都能一次到位,但你可以幫他設計一條「可以做得對」的節奏。
當他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出現,就不會一直卡在原地裝沒事。
而你,也不會累到要當他的大腦。


結語

這篇不是在教怎麼帶人,也不是什麼管理學筆記。
只是一次我自己誤會別人擺爛,後來才發現——是我沒告訴他,他什麼時候可以動。

現在的我,比起問「你怎麼都不做事?」
更常問的是:「我有沒有設計一個讓他知道他什麼時候可以動的節奏?」

如果你也曾經氣過別人的「不主動」,或覺得對方怎麼都不上心,
也許你可以先試著問問自己:

「我有讓他知道,什麼時候輪到他了嗎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