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計流程不跑完會怎樣?代工端重工反覆的背後原因解析
很多人為了「省一點時間」,會故意少跑一關流程、少寫一段說明,但實際上這些偷省的步驟,卻讓代工端花更多時間補救。這篇解析代工多跑兩圈的真實原因與預防策略,幫助設計與窗口建立共識與界線。
現場觀察者 vol.03
「我們就先出片,不用再請客戶確認了吧?」
有一次,設計師在交件時這樣說。
窗口也覺得可以省一步,立刻安排印刷。
結果呢?
- 客戶三天後說:「怎麼還是舊的版本?」
- 印刷廠已經印好兩千份,只能重印
- 窗口得去解釋流程,背一半責任
- 設計師說:「我照原本的流程做啊,是你們說可以直接印的」
這時候,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沒錯,但流程卻炸了。
快不等於省,省不等於穩
很多人以為「少一關=加速」,但其實:
- 少一次確認=增加一倍錯誤率
- 少一次交代=多三次修補行動
- 少一次轉檔=讓印刷廠等你等到沒耐心
流程最怕的不是拖,而是「節省錯誤的地方」。
顧問觀察:誰主動省流程,誰就要主動補破口
作為印刷顧問,我不是來阻止大家加快流程,
而是常提醒設計師與窗口:
「流程的每一步,存在都有原因。你能承擔這一步消失後的風險嗎?」
常見的三種「好意變災難」情境
1. 少交一頁,請代工廠自己補
錯誤後果:
- 排版不一致
- 漏頁重印
- 成品出錯沒人認帳
建議:
如果真的要讓對方補,請給「可直接套用的模板+說明」,並簽名交辦。
2. 跳過「印前樣」直接給製作
錯誤後果:
- 封面與內頁顏色不一致
- 出血沒補,直接裁斷跑位
- 加工效果錯誤,質感打折
建議:
若趕時間至少提供電子樣或指定責任人簽核,以防沒有「對標依據」。
3. 客戶口頭確認,就當作定稿
錯誤後果:
- 客戶事後說「我沒有這樣講」
- 沒有書面紀錄,窗口被責任轉嫁
- 製作憑模糊理解操作,風險升高
建議:
即便口頭定稿,也請用文字備存對話摘要,加上「已確認、此版本作業」等字樣。
小結
流程的意義,不只是「讓事情照順序發生」,
更是確保每一個角色都能在自己的位子上「有退路」。
你少跑一關,也許你會快一點,
但後面的人,可能就要多跑三圈。
作為顧問,我不是來拖慢流程,
而是提醒大家:
真正穩的流程,是你敢說「我可以負責這一步沒了也不會出事」的流程。
如果你不敢說,
那就請不要隨便省略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