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樣費誰該出?印刷流程中常見的費用爭議解析

設計師打樣遇到印刷廠或客戶推來推去、不願承擔費用?本篇拆解印刷打樣費用的三大常見糾紛類型,協助品牌方、設計師與業主釐清責任歸屬與預算安排。

流程與責任解構者 vol.04

在印刷專案裡,最容易被遺忘、卻又經常引發爭議的,就是「打樣費用」的歸屬問題。
明明只是確認顏色與效果的一道必要流程,卻常常變成設計端、品牌方與印刷廠三方拉鋸的爭執點——到底這筆費用,該誰來出?

打樣費誰出?沒人講清楚的三角僵局

某次紙盒專案中,設計師安排了數位樣打樣,並依此協助品牌方決定壓紋與燙金搭配。
印刷廠完成樣品後寄出,過了幾天,卻傳來一筆額外費用:「這是你們的打樣成本,我們這邊沒有含在總價。」

設計師困惑:「不是早就談好印刷總價了嗎?」
品牌方更錯愕:「這部分不是你們(設計端)吸收的?」

而印刷廠則回應:「從沒說這是免費樣。」

這樣的責任模糊,來自流程中的三個常見誤解。

常見三種誤解來源

1. 認知差異:打樣是確認還是測試?

  • 設計端認為打樣是確保顏色一致、工藝可行的「必要步驟」。
  • 印刷端則視打樣為「替客戶測試效果」的額外服務,尤其是用專色或特殊紙張時。

2. 報價邏輯未統一

  • 有些廠商會將打樣列入報價項目,稱為「打樣費用」或「樣品開發費」。
  • 有些則直接內含於整體報價中,但未註明、未強調,導致合作方誤認為免費。

3. 時程壓力下的溝通簡化

  • 打樣常常發生於專案緊鑼密鼓階段。
  • 各方為了加速流程,跳過確認費用或文字約定,最後只留下一句「先做再說」。

三種實務上的費用歸屬模型

1. 設計吸收型

多見於接案設計師或設計公司主導專案,且與品牌方有責任包底時。設計端為了維持品質主導權,選擇先行墊付打樣費用。

2. 品牌方支付型

當品牌方為案主且流程清楚,會直接列入預算項目中,設計與印刷雙方不需吸收。這種模式較常見於有採購制度的中大型公司。

3. 印刷廠提供型

若印刷廠欲爭取長期合作,或認為該打樣有助專案確認(可避免重工),可能主動吸收費用,作為服務的一環。但這通常只限「第一次打樣」或「標準材質」。

關鍵不是誰吸收,而是「責任怎麼訂」

費用只是結果,真正該先討論的,是角色定位與風險歸屬:

  • 若設計端主導流程,應明確告知品牌方哪些項目另計、是否預先墊付。
  • 若品牌方主導,則需主動釐清報價結構,避免事後才知「原來樣品是要收錢的」。
  • 若印刷廠端配合設計端,則需雙方先協議打樣次數、材質與費用分攤,不該假定為「當然要幫我吸收」。

打樣費是風險控管,不是費用問題

從流程顧問的角度來看,打樣的價值不在於它是否免費,而是:

  • 它能否避免誤印與色差?
  • 它是否提供各方判準依據?
  • 它是否成為日後責任追溯的依據?

若一開始未界定清楚,將導致後續責任無法釐清。
你以為對方會吸收,對方卻認為你該知會;你認為自己幫忙墊付是合作彈性,對方卻誤認為這是應盡義務。


打樣不是試運氣,而是試責任。

要讓這筆錢不再成為衝突導火線,就得在打樣發生前,明確說清楚——
這是誰的流程決策?又是誰的風險保險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