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刷失誤一定是印刷廠的錯嗎?當責任落在「流程之間的空氣牆」

印刷錯誤常常不是單一責任,而是流程中沒人注意的灰色地帶。本篇帶你分析一場出錯案例,拆解印刷與設計協作中的責任邊界與預防方式。

成品出錯,第一個被質疑的通常是印刷廠。
但這次,我想帶大家看到另一面:很多錯誤,其實是「流程之間沒人負責」的地帶。

有時候,是設計師以為印刷廠會自動修;
有時候,是印刷廠假設設計師已經了解行規;
最後,那條不屬於任何人的「責任邊界」,變成了錯誤真正的來源。


❶ 情境說明:一場誤差引起的爭議

某次企業型錄印刷,裁切出來的留白左右不等。設計師指控印刷精度有誤,印刷廠卻回覆:「檔案本身就偏左。」

❷ 拆解流程:從交檔到印前,誰應該發現問題?

  • 設計師交檔沒對齊出血
  • 廠商只按步驟拼版、未主動提醒
  • 客戶也未看拼版圖確認

❸ 責任灰區為何存在?

  • 缺乏「最終確認責任人」
  • 雙方都「合理預設」對方會補位
  • 沒有「設計稿風險提示機制」

❹ 給設計端的提醒

  • 提交檔案前,內文與邊界對齊要明確註記
  • 若有視覺重心要求,請在交件備註中強調

❺ 給印刷廠的建議

  • 拼版前可設立「偏心警示機制」或建立自動篩選對位誤差流程
  • 若檔案可疑,主動寄回請設計方確認

結語:

錯誤,不是誰不努力,而是中間那塊空氣地帶沒有人看。
協作中最難的不是技術,而是「誰該提醒誰」的自覺與流程設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