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決定要不要停工?──印刷流程裡,風險誰說了算?
印刷案是否停工,責任該歸屬設計方還是印刷端?從一則案例出發,解析設計與工廠如何評估風險與決策權責,幫助你理解溝通中的角色分工與關鍵邏輯。
流程與責任解構者 vol.03
設計師交稿後說:「這版 OK,可以照這個印。」
窗口回應:「客戶那邊還沒正式定稿,但應該沒差。」
印刷廠說:「這個圖層怪怪的,我們可以照做,但出錯不管我們喔。」
大家都知道有點問題,卻沒人喊停。
最終出了錯,回過頭一問:「當時怎麼沒人說?」
沒有人喊停,流程就只會往前衝
這就像工程現場正在鋪地磚,水電還沒埋好。
你知道不該鋪,但現場說:「先鋪了再說,反正以後可以挖開補。」
結果地板全拆重鋪,比原本延後兩天還慘。
印刷流程也是這樣:
當每個人都想著「別卡在我這裡」,流程就會像工程失控一樣,越修越麻煩。
顧問觀察:沒人說「要停一下」,最容易出大事
很多案子不是因為檔案錯、排版錯,而是因為:
「這東西可能出問題,大家心裡都知道,但沒人講破。」
我做顧問,不是因為我比較懂紙,而是因為我敢講這句話:
「這邊我們現在不決定,之後一定會花更大成本回頭處理。」
誰該有權利說「先別動」?
流程不是誰最大誰喊卡,而是:
- 誰有足夠現場知識
- 誰能預測後果影響
- 誰能說服團隊調整節奏
這個角色不見得是設計師或窗口,往往應該是那個「敢講停工的」第三人。
三個方法,讓流程裡「停工權」能被使用
1. 一開始就訂好「誰有最終停工權」
類似工程裡的「工地主任」、「總包主管」,
印刷案裡應該指定這些角色:
- 成本風險評估 → 顧問/業務/廠商主管
- 視覺品質控制 → 設計師/品牌主
- 加工可行性判斷 → 廠務或印前工程
這樣一來,當誰說出「這樣不行」時,全場都知道要停下來討論。
2. 討論結束前,一定加一句:「目前這樣走可以嗎?有誰覺得該停一下?」
這句話不是要反對,而是給團隊一個合法說不的機會。
沒有人想當拖流程的人,但你如果不設計「停下來」的出口,大家就會一路壓抑下去。
3. 所有「跳過處理」的決定都要寫清楚後果
與其硬著頭皮繼續,不如這樣寫在交辦備註:
- 「此批封面採偏紅版本,客戶已知並接受風險」
- 「此處壓線不符推薦做法,但由品牌主要求照原設計施工」
這不是甩鍋,而是流程裡公開化風險選擇,大家都知道現在做的決定是有代價的。
小結
流程像一場工程施工,每一步都環環相扣。
有時候最有價值的人,不是衝得最快的工班,
而是那個在現場大喊「先別鋪磚,地線還沒拉」的人。
如果沒有人有權利喊「先別動」,
那最後拆地板的成本,只會越來越高。
這也是為什麼,我的角色不是幫大家跑流程,
而是適時出現,說出那一句大家都不敢講的話:
「我們現在這樣繼續,是省事?還是讓之後更麻煩?」
流程,從來不是比快,而是看誰能幫你減少回頭重做的次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