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刷中途改標語的代價:兩種包裝的倉儲悲劇
印刷過程中臨時改標語,可能造成包裝版本混亂與庫存積壓。本篇以真實案例解析改版時的風險、決策點與避免重工的方法。
【設計與印刷奇妙事件簿 Vol.07
印到一半客戶改標語,最後倉庫裡多了兩種命運的包裝
小陳是專案負責人,團隊磨了好幾輪文案後,終於在週五下午把最終確認的 PDF 寄給印刷廠。客戶回了個簡短的「OK 啦」貼圖,全案似乎要順利交付,大家都鬆了一口氣——機台在週一早上開始跑第一版。
印刷廠剛開始時一切正常:色彩穩定、紙張輸出平整,打樣也跟確認稿一致。小陳以為這案子會按時出貨,心情像領到薪水一樣踏實。
到了第二天上午,群組炸出一則訊息:
「剛跟行銷討論了一下,標語那句好像還可以改一個字,改成『更貼近心』,可以幫我們直接改嗎?我們想試試看,兩種版本一起上市也不錯。」
小陳的心跳漏了一拍。機台已經跑了幾千張,紙堆在輸出線上。理想上,任何文字變動都應該在生產開始前完全確認,但現實是有人想要「現在立刻改」。
印廠提出兩種技術處理方式:
- 停機換版(需要時間與成本,會產生中斷損耗)
- 先印現有成品為「第一版」,停機換版後再印「第二版」,兩版本並行出貨(但會造成後勤與庫存管理複雜化)
客戶選擇「一半一半各印一批」,感覺像是在說「你幫我做點藝術感」。印廠說明停機時間與成本,並強調交期會延後。客戶回:「沒關係,就這樣吧,我們想看哪個反應比較好。」
事情看似有解,但實務問題立即浮現:
- 包裝流水線如何區分?同一批卻有兩種文字,物流與條碼管理會混亂。
- 電商頁面、宣傳物料要同步哪個版本?廣告圖要改嗎?
- 成本誰吸收?停機換版、板費、人力與時間損耗該怎麼算?
幾天後,成箱成品回到倉庫:半數是「舊標語」、半數是「新標語」。客戶迅速在社群放出「限量雙版本」宣傳,開始收預購單。乍看很潮,但真正的麻煩在後頭。
經銷通路抱怨:「我收到兩款包裝,要分兩個 SKU 嗎?」
客服接到消費者問:「為什麼我拿到的包裝跟朋友不同?」
行銷問:「我們廣告圖到底要用哪一個?」
物流說:「包裝組裝線被搞得不穩定,多了手動篩檢工作。」
更尷尬的是,某大通路只接受「新版」採購單,但中途改版未事先說明,結果退貨、協商、賠償一大串。印廠業務把所有費用、退貨風險算清楚後,正式寄出結算表,客戶看到帳單臉綠,回頭找小陳理論:「你不是說應該沒問題嗎?」
小陳夾在雙方中間,夜裡又白了幾根頭髮。他最後做了三件事:
- 將事件時間線、決策紀錄與各方口頭指示整理成文件,作為責任與決策依據。
- 建議公司將兩款包裝設為不同 SKU、不同入庫批號,並在網站說明「兩款隨機出貨/限量雙版」以統一資訊。
- 與印廠協商一次性折讓,補償物流與作業上的混亂成本,並約定未來中途改版需提前書面申請與承擔費用。
事後小陳在群組留下一句備註:
「印刷不是直播選項,不要把『就改一下』當成免費的即時服務。」
我私訊他一句(也是我們系列的業內吐槽):
「好鬧喔。印刷不是即時投票箱。」
教訓很直接:
- 生產中的任何文字或設計變更都會帶來直接成本與流程複雜度,不是「看起來小調整就能忽略」。
- 若真的要做 A/B 版本,應在前期規劃時就把 SKU、包裝、物流、行銷同步方式一起設計,不是印好再碰運氣。
- 建立「變更截止時間」與「變更費用表」,能有效保護專案進度與成本。
如果你也遇過「現場即時改版的荒謬」,放心,你不是一個人。
我們下回繼續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