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計交付已完成,為什麼還會出錯?從現場狀況看 3 個誤解點

設計師明明照流程交件,客戶卻回覆「做錯了」,問題可能不是你沒交好,而是對方根本沒對齊你的交付方式。這篇從現場經驗拆解 3 種常見落差,幫助你修正交付策略,避免溝通誤解。

現場觀察者 vol.01

有一次,我接到一個緊急電話。
設計師說:

「我明明有寫信說『這頁不要燙金』,怎麼印出來還是有?」

我請他把信轉給我看。內容確實寫了「這頁不需要燙金」。
但那句話藏在整封信的第三段、第五行,而且沒有加粗、也沒有附圖。

結果窗口直接把整封信轉給印刷廠看,印刷廠沒仔細讀,就照之前的檔案製作。
誰都沒有惡意,但結果就是——印錯了。


為什麼這種事會一直發生?

因為大家講的「清楚」,不一定對其他人來說也是清楚。

  • 設計師覺得文字有寫就是交代過了
  • 窗口覺得把信轉出去就算交接完成
  • 印刷廠覺得沒特別標示就照舊做

每個人都「以為」自己做對了,但就是沒有對上。


顧問在做什麼?

我常常在現場幫忙處理這種「沒有壞人,只有誤會」的狀況。

我不會一開始就問「誰錯了」,而是先問:

  • 你是怎麼說的?
  • 對方是怎麼看的?
  • 中間有沒有哪一段被省略了?

很多時候,問題就是這樣發生的:
你講了一句話,但別人聽成了另一個意思。


怎麼避免這種錯誤?

這三招很有用,請你以後都記得:

1. 關鍵話單獨寫一行

錯誤寫法:這頁的燙金其實可以拿掉,看起來會更簡潔。
正確寫法:第 3 頁不做燙金。請取消加工。

2. 有圖就附圖

附一張 JPG,在上面標出「不要加工」的頁面或地方。

3. 交接時問一句:「有不確定的地方我們再對一下」

這樣就給了對方一個停下來確認的機會。


小結

設計師覺得講過了、窗口覺得轉過了、印刷廠覺得沒變就照舊。
但其實,大家只是「沒有講一樣的語言」。

這時候,我這種顧問角色就會跳出來,幫大家把語言翻成大家都聽得懂的版本。

因為溝通,不是你說了什麼,而是別人有沒有真的「理解」你說的是什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