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品出錯的那一刻,誰來承擔?
這是一場看似小事、卻導致整批出錯的印刷案。邀請你一起來拆解「壓線錯位」背後真正的問題根源,以及設計師與印刷廠如何建立更準確的對話機制
從一場壓線錯位的意外,重新理解設計與印刷之間的責任邊界
明明大家都在做事,但為什麼還是出錯了?
這是一場我親身處理的印刷事故。
設計師、品牌方與印刷廠三方各司其職,所有文件與打樣流程皆已確認,卻在成品送達那一刻,出現了關鍵性的瑕疵——壓線位置全數偏移,影響整體裝幀精準度與視覺中心點。
品牌方無法接受這樣的成品;印刷廠則回覆:「在機器容許誤差內,且使用的是客戶指定紙材」。
一場合作瞬間轉為緊繃,設計師也夾在中間不知所措。
但這次,我想做的不是抱怨,也不是指責,而是回頭問一句:
這類錯誤到底是怎麼發生的?未來該如何預防?
誤差並非單點錯誤,而是「反射流程」未調整
這次的邀請卡使用的是 350g 厚磅紙張,在設計上強調「摺線對齊字體基準線」,以創造高端感與簡潔氛圍。但最終批量成品的摺線位置,與設計基準出現了 2mm 的偏差。
對熟悉印刷流程的人來說,這或許不算太離譜,但:
- 對品牌方來說,這是VIP 體驗的第一道視覺關卡
- 對設計師來說,這是整體編排美學的破壞
- 🛠️ 對印刷端來說,這卻是一組老參數下的「自動化流程反應」
問題出在哪?
工廠並未針對本次紙材的厚度差異,進行壓線機的微調補償。
機器操作員使用的是「過去類似尺寸紙張的舊參數」,但紙材的挺度與厚度不同,直接導致壓線位置在生產中逐步偏移。
誰的錯?其實是制度與溝通的灰區
這不是故意疏失,也不是怠工。
它反映出的是:
- 工廠流程設計中,「參數預設化」的反射行為
- 設計交件時,未明確強調「對摺線對準點的重要性」
- 品牌方未參與確認打樣紙張與正式紙張間的差異
這是三方都「有交代」、但卻沒有對焦的狀況。
作為顧問,我建議三件事:
對設計/品牌方:
- 在打樣時明確註記:「此摺線需與版面基準線對齊,請確保正式印刷時壓線機調整至最精準」
- 若用紙與打樣不同,應加做「正式紙實測」或手工試壓,避免低估偏差
對印刷廠:
- 若操作採用舊參數,需建立「紙材變更時參數檢查流程」
- 教育作業員:厚紙壓線≠薄紙壓線,特別在摺線對位要求高的案型
結語:精準,不是靠運氣,而是靠習慣
印刷合作最大的風險,其實不在於誰出錯,而在於「誰以為不用說」。
我們越信任流程,越容易跳過檢查。
但越是重要的案子,越不能假設對方知道你的預期。
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批評,而是希望讓更多設計師與印刷端看到:
即使你做過千次,還是值得每一次都重新確認一次。
這,就是我們在印刷裡學會的謙卑。
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分享給你正在準備大型印刷案的朋友。讓我們一起把「出包機率」降到最小,讓每一份印刷品都說得出品牌的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