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都說設計師錯,誰能代表工廠說話?
當設計師與工廠意見相左時,誰才有權代表工廠發言?本篇從實務經驗切入,探討跨領域協作中的發言界線與職能角色,幫助你看懂設計與生產端常見的溝通誤解
職場思辨者 vol.03
一批商品包裝出了錯。字跑版、標籤偏位、上膜起泡。
第一時間,所有人都看向設計師。
品牌窗口說:「你檔案是不是沒對齊?」
印刷廠說:「我們是照檔案做的。」
設計師說:「我有標清楚,你們沒看清楚。」
責任像球一樣被踢來踢去,但其中有一方從頭到尾沒說話:
工廠技術人員。
沒有代表的那一方,永遠都是出事那一方
這不是設計師 vs 印刷廠的問題。
而是整個流程裡,「現場工序知識」缺乏代表性。
工廠人員不是沒話說,而是:
- 他們說的是技術語言,沒人懂
- 他們說話時已經來不及了,只能照單接收
我在現場看到的是:
錯誤不是因為誰看錯檔,而是沒人能翻譯兩邊語言。
顧問觀察:有時候不是誰錯,是「話沒被翻譯給該聽的人」
例如:
- 設計師說:「封面燙金,邊距留 3mm」
- 工廠看的是 PDF 裡沒分圖層的圖檔,判斷為「整頁燙金」
- 設計師說:「這版型上次已經確認過了」
- 工廠使用的機台與上次不同,進紙尺寸無法直接套用
問題不是誰粗心,而是語言與邏輯完全不同,
但流程裡沒有人去橋接。
為什麼需要有人代表工廠說話?
因為工廠人員不會出現在開會名單上,
也不會被加進 LINE 群組。
他們通常只收到「最終檔案」,然後被要求不要出錯。
但你問他們真正想說什麼?他們會這樣回答:
「你們怎麼會覺得這個圖檔能燙得上去?」
「這個摺線位置會壓到膠裝,沒人檢查過嗎?」
「上一次用的是銅版紙,這次變合成紙,當然會脫膜啊」
那個角色,不一定是技術專家,而是「懂雙邊語言的人」
作為顧問,我的工作很常是「翻譯」這些現場訊息:
- 幫工廠把話講給設計師懂
- 幫設計師把需求轉成能落地的加工指示
- 幫窗口避開那些「事後才會發現的地雷」
不是每個設計師都需要成為印刷專家,
但流程裡一定要有一個人,能把這些技術語言「翻譯出來」。
小結
職場裡的災難,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沒人想做好,
而是有一群人從頭到尾都沒被納入「可以發言的人」清單裡。
設計有稿,窗口有群組,客戶有預期,
但工廠的語言,流程裡沒人會說。
你不是非得成為技術專家,
但如果沒有人幫他們說話,
他們說的話,就只會出現在事故報告裡。
這也是為什麼——
在每一場合作裡,都該有一個人,
專門代表「那些做得出來,卻講不出來的人」說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