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凸打凹加工風險解析:四大常見失敗案例與原因
打凸打凹雖能提升印刷質感,但過度追求立體效果常導致紙張爆裂、背面凹陷、燙金偏位與厚塗 UV 兼容性問題。本篇解析四大失敗案例與避免方式。
在設計圖上,打凸/打凹看似簡單:壓得深一點,就能讓 Logo 或圖案更立體、更高級。
但在實際加工中,這種「想要壓很深」的要求,往往導致慘烈的翻車。
一、紙張纖維爆裂
壓痕過深時,紙張纖維承受不了,會在邊緣出現「裂紋」或「白邊」。
這種情況常見於:
- 表層光滑的銅版紙
- 厚度不足的薄紙
結果:原本要展現高級感,卻變成廉價破損感。
二、背面嚴重變形
打凸太深,紙張背面會隆起;打凹太深,則會讓背面出現明顯凹陷。
如果背面還有其他設計(例如雙面名片),就會造成嚴重干擾。
三、燙金偏位
常見搭配是「打凸 + 燙金」,希望同時擁有金屬光澤與立體感。
但若燙金膜與壓凸刀模稍有偏移,就會出現「金邊外露」,讓整個 Logo 歪掉。
四、厚塗 UV 與打凸干擾
有些設計希望在同一區域做「厚塗 UV + 打凸」,追求立體再加立體。
但 UV 厚塗會改變紙張表面高度,導致壓印刀模無法均勻受壓,最後效果斷裂或不平整。
五、結語
打凸/打凹是一門需要精準拿捏的工藝。
在追求立體感之前,必須考慮:紙張纖維、背面效果、與其他加工的兼容性。
記住:不是越深越好,而是剛剛好才最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