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案說服力 vol.01,不是你不會講設計:破解設計師最常見的 5 種提案失敗原因
設計師提案被打槍,問題不一定出在作品好壞,而是「說服過程出了錯」。本篇從五種常見的提案失敗模式下手,帶你破解「太誠懇、太具體、太會講重點、太沒引導感」的溝通誤區,讓好設計更容易被接受。
客戶說「這樣看不太出來差別耶」,你該怎麼辦?
你坐在客戶的會議室,設計師拿出三種紙樣與加工組合,講得細緻又專業。
「這張比較有纖維感」、「這個燙金是霧面,帶一點柔光」、「這張搭品牌精神很穩」。
但對方拿起一張、瞄了一眼,只淡淡地說了一句:
「這兩張…看起來不是差不多嗎?」
氣氛頓時安靜三秒。
設計師心中翻白眼,客戶看不出來價值,兩邊語言再度卡住。
這時,我通常會站出來,說一段話:
「可以想像一下這張紙像是星巴克的那種小卡,但手感更扎實。霧燙金會讓它像 iPhone 盒子的那種霧光質地,低調但有記憶點。」
「如果你們的品牌主打手作溫度,那張紙打開來,有點粗,但不會刺,很像選物小店送禮時的那種驚喜感。」
這時,客戶突然點點頭:「哦~這樣講我就有畫面了。」
為什麼要有「印刷顧問」這個角色?
因為提案現場,常常卡的不是設計不好,也不是客戶難搞。
而是 —— 彼此語言不同、感受基準不同。
- 設計師講的是「感覺」+「視覺」
- 客戶想知道的是「差在哪裡」+「值得嗎?」
- 而我,印刷顧問,負責幫這兩邊「翻譯出共感」
我常說,我不是來幫你加分的,而是來幫你「不要失分」。
你不是沒講好,而是沒說到對方的感官頻道
這是我最常在現場做的三件事,也很推薦設計師們平常練習:
1. 用感官類比說話
不要只說「纖維感」、「霧膜」,你要說:
- 「像是文青小店的名片卡」
- 「像是開 Apple 新品盒時的那種滑順感」
這是讓對方有畫面的「翻譯語言」。
2. 幫他設定選擇,而不是被你推著走
不是「這張最好」,而是:
- 「A 是標配,B 比較有日系味,C 搭你們品牌香氛會有溫度」
- 「如果你希望觸感有記憶點,C 是最有開箱感的」
給他「參與感」,不是專業壓制。
3. 製造場景,而不是只有規格
這句話我常用:
「這張紙有點毛毛的,但不刺手,會讓人以為你們的品牌有個實體店,像巷子裡那種台北選物店。」
客戶其實不是在選紙,是在選他的品牌情緒。
顧問不是代講,而是讓彼此看懂彼此
我不會告訴客戶「這張就是最好」,
我會說:「如果你們這次 campaign 是要走節慶感,這張比原來那張多一層『送禮感』,不會只是看得懂,而是收得住。」
而對設計師,我也會說:
「你講得對,但你要讓他們『摸得出來差別』,不是期待他們聽懂設計語言。」
小結:設計,是翻譯情緒,不是解釋專業
你不是要證明自己多專業,
而是讓對方在摸的那一刻,就說出你沒講的那句話:
「哦~這真的有差耶,我想用這個。」
❝ 真正的設計提案,不是你說服他,而是讓他「自己想像出答案」。 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