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計改圖爭議案例:當技術與情感交織影響決策

有時設計爭議不在於技術限制,而是情感與立場。本篇分享一起「不能改圖」的印刷案例,拆解溝通策略與情緒平衡的重要性。

設計與印刷奇妙事件簿 Vol.06

某天下午,設計師小潔接到一個感性又帶點防禦的 brief。客戶很激動:

「我們新推出的是親子系列,包裝要有溫度。我兒子畫的一幅圖,完全代表我們的品牌精神——那幅畫不能改,你們就照那幅畫做就好。」

小潔心裡一陣暖,但很快被現實打醒。那幅畫拍成手機照片傳來:邊緣不整、解析度低、顏色散落在攝影光下失真,還帶著幾個小朋友的塗鴉筆痕與手指油汙。最關鍵:圖裡的構圖讓 logo 放不下,而且背景跟產品資訊會「打架」。

她嘗試以最柔和的語氣回覆:

「我們可以把畫掃描進去,做向量化處理,並保留原作風味,這樣印出來也會穩定。」

客戶立刻回訊:

「不行!就是『不能改』。你們不要把線條變得太工整,也不要把顏色變得太乾淨。保留孩子的手感!」

翻譯成設計語言就是:
「請你把一張低解析度、構圖不利、色彩不穩的手繪,變成可大面積印刷、又不失原貌,還要 100% 忠於原作——但『不能改』。」

小潔試著做妥協:
她先做了兩個版本——一個是「保留手感但向量化後微修」,另一個是「高解析掃描後保色、加上安全邊與排版調整」。把兩個打樣寄去後,客戶看了一眼竟然說:

「第一個看起來太像插畫集裡的修復版,第二個又太『設計化』,失去真實感!」

於是開始了一輪更荒謬的要求:

  • 「可以把那個小鳥的眼睛放大一點嗎?比較可愛。」(但那會破壞原構圖)
  • 「可以把顏色稍微飽和,但不要太像印刷做的。」(所謂「不要太像印刷做的」,實際上是希望印出來看起來像手畫)
  • 客戶還說:「把字放在右上角就好,但也不要蓋到畫裡的重要構圖。」(右上角剛好是畫的主體臉部)

最後一次打樣出來,印刷廠傳了實品照片,顏色穩定、解析度也沒問題,但客戶回覆:「看起來好像被修復過了,我兒子說他覺得有點陌生。」

小潔吃了一驚:原來真正的問題不是技術,而是情感——客戶想要保存「孩子畫作原本帶來的那種不完美感」,但同時想拿去做商業印刷、要穩定且規格化的輸出。兩者本質上有衝突。

她最後做了兩件事:

  1. 提出一個折衷方案——在包裝上保留原作局部(例如小圖章尺寸的原畫真跡掃描,並在內盒附上高解析重製版作展示),主視覺則用「受孩子畫風啟發但為印刷優化」的版本。
  2. 與客戶簽一份簡單的「原作保留說明」,註明:原畫會被數位化與向量化處理以供商業印刷,並保留原作存檔;同時在包裝上標註「兒童原作致謝」以表尊重。

最後,客戶含淚(真情流露?)接受了折衷方案,說:「好吧,那小圖章放在封底,下次我兒子想參與試色可以帶他來。」

小潔私下跟我說這整件事的感觸:

「設計不只是技術問題,很多時候是『如何把情感轉成可重複的製程』。而且,永遠別低估客戶對兒子畫作的保護力——那比色票還難搬。」

這件事的尾聲有點像一個溫柔的提醒:
把真實的、不完美的情感帶進商業產品是好事;但要把那份不完美放在工業化流程裡,必須同時尊重原作與製程限制。

如果你想,我可以:

  • 直接幫你把這篇排入系列的排程內容存放區(週五單元),或
  • 幫你產出 SEO 四件組、短連結五風格標題,或
  • 改為從家長 / 印刷廠角度重寫版本(口味不同)

要我接著做哪一項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