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無法主動推進、凡事都來問的下屬,你懷疑是能力問題?
面對無法主動推進、凡事都來問的下屬,你懷疑是能力問題?本篇帶你從組織依賴模式與回饋邏輯切入,看懂真正的責任斷點。
本篇帶你從組織依賴模式與回饋邏輯切入,看懂真正的責任斷點。
有一種下屬,主管最熟悉也最疲憊。
他不是能力不好,也不是不肯做事。
你交辦什麼,他都會完成,只是——每一步都會來問你。
「這個文件我這樣填對嗎?」
「這封信的語氣是不是要再修一下?」
「你剛剛說的那個流程,我是先做A再做B,對吧?」
起初你會欣賞他的謹慎,
但久了你會發現,他不是在進步,而是在「轉移風險」。
他不是不會做,是習慣先問完才開始動
這類型的員工有個特徵:
凡事都要求確認感,但從不願意先判斷一次。
他覺得這樣做是小心、負責,但實際上,他只是讓所有判斷都掛在你身上。
當然,這種人很安全——錯誤少、問得多,
但你開始被這些「安全確認」拖住節奏:
- 你一天被打斷十次,只是為了幫他確認不會錯
- 他無法先做出一版讓你review,因為怕你說他方向錯
- 你離開一天,他就停止運轉,因為「沒人給明確指示」
該幫還是該放?這不是溝通問題,是責任歸屬問題
這時候你會問自己一個經典問題:
「我是不是要再講細一點?他是不是還沒理解?」
但你真正該問的,其實是:
「我是不是讓他太習慣,任何判斷都可以回來問我?」
這不是溝通技巧問題,這是責任設計的問題。
一個成熟的工作者,應該具備先判斷,再求確認的節奏,
而不是等你判斷,他才開始動手。
把確認變成回報,把詢問變成版本
以下是三個主管可實行的轉換方式:
- 不提供選擇題,只接受建議案
✘:「你覺得這樣可以嗎?」
✔:「我這樣做的理由是___,請你確認有沒有要補充的」 - 要求先產出,再來確認
✘:「我這樣填可以嗎?」
✔:「我已經填好了,以下是我填的邏輯」 - 明確劃出「你要先決定」的界線
✘:「這個流程順序你幫我想」
✔:「流程設計先由你決定,我只在最後確認風險」
這些不是為了刁難,而是幫對方習慣從執行者變成決策者。
結語
工作上不是每個人都要變成全能判斷高手,
但如果一個人永遠無法自己決定第一步怎麼走,
那麼他就無法成為一個可靠的團隊成員。
你要的,不是「會執行的人」,
而是**「遇到不確定時,敢做決定、懂得回報的人」。**
當對方一次次問你「這樣可以嗎」,
你不能只給答案,還要讓他知道:
「我不是你的方向感,我是你的最後一道審核線。」
主管不是導航,
主管是出關口的邊檢員——方向你自己找,
走錯我會提醒,但我不會一路拉著你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