簽色票還是印樣先?設計師與現場對色流程順序爭議解析

當設計師與現場人員對「色票」與「印樣」順序認知不同,就可能衍生對色責任不明。本篇解析對色流程常見的五大錯誤邏輯,帶你釐清誰該主導顏色決策、誰又該為色偏負責。

現場觀察者 vol.05|先印刷流程裡,對色從來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,而是責任與權限之間的拉扯。
當設計師希望「先印樣、再簽色」,業主卻堅持「先挑 Pantone、印刷就照這個走」,到底該怎麼辦?誰才是最後該對顏色負責的人?

色票先簽還是印樣先看?設計師陷入流程泥沼

某次印刷案,設計師在輸出前特別提醒:「印樣出來後,我們再來確定顏色。」
但業主回覆的是:「我昨天已經挑好 Pantone 編號了,就照那個印。」
設計師只能將印樣交由印刷廠調色,結果出來後卻被指責「怎麼會和色票看起來不一樣?」

這樣的對色爭議,在印刷現場並不罕見。多數案主認為色票代表了絕對的顏色依據,只要選了 Pantone 編號,就能當作顏色的標準。但在印刷實務中,這種順序常常導致「簽下去的東西無法落地」,調色成本暴增,責任歸屬模糊。

色票不是絕對標準,而是相對參考

色票(尤其是 Pantone 色票)看似標準,但實際呈現會因材質、紙張吸墨程度、上光與否、光源差異而有所變動。
也就是說:「Pantone 是參考,不是命令。」

設計師若照單全收地將色票視為唯一標準,反而可能限制了後續的調整彈性。當客戶執著於「就是要這個 Pantone」,卻又挑了一張與實際印刷條件不相容的紙材,那麼即使印刷廠再怎麼調色,也不會「看起來一模一樣」。

正確順序:視專案屬性調整判準依據

並非所有案子都該「先印樣、後簽色票」,但也不是所有情況都適合「先選 Pantone,再做印樣」。
關鍵在於——此案的核心印刷重點是什麼?

  • 若是專色大面積印刷(如品牌主色、封面、整張底色),Pantone 可當成初步依據,但應以實際印樣做最終確認。
  • 若是影像為主的圖像印刷(如插畫、照片),單一 Pantone 無法涵蓋整體視覺,應以印樣整體色調為主。
  • 若使用特殊材質(如米色卡紙、未塗佈紙、環保紙),色票更可能因紙底色影響失真,不宜當作直接判準。

設計師的進退兩難:不是不專業,是沒話語權

很多設計師其實知道「先印樣再簽色」較為穩妥,但在時程緊湊、預算緊縮、業主強勢的狀況下,往往無法堅持正確順序。結果就是「設計師被當作印刷品質保證人」,卻沒有決定權與發言空間。

更麻煩的是,一旦顏色出了問題,客戶很少追究自己當初強勢指定的色票選項,反而會質問設計:「為什麼沒提醒我這個色票印出來會不一樣?」

流程的順序,其實是風險的排序

在顧問經驗裡,我常提醒設計端與案主:
流程沒有絕對對錯,但有一個「風險的排序」必須釐清。
如果某個顏色錯了,會造成誰的損失最大?是設計形象受損?品牌視覺失準?印刷成本重來?

一個理想的流程,不是依照誰先說了什麼,而是依照誰承擔風險來排序。
當設計師要為品牌調性負責、要為印刷成品被檢討時,就應該擁有主導顏色判準的發言權。


如果一張色票,讓整個流程的調整空間都被綁死,那它就不再是參考,而是一種風險本身。

回到開頭的問題:
不是不能先簽色票,而是你是否知道——當下這個順序,是讓誰承擔了最多的後果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