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講啊沒用!主管該從哪一次開始立下責任邊界?

下屬說「不知道你有交代」,你要生氣還是反思交代流程?這篇告訴你責任邊界該從哪一次立起、什麼是職場裡的「沒收到魔法」,以及為何管理者不能每次都重講一遍,否則會成為共犯。

你交代過、寫在備忘錄上、當面也講過一次。
事情出了差錯,對方卻說:「我不知道你有說。」

你一瞬間懷疑自己是不是沒講清楚;
但你越想越氣,因為你記得自己有提醒,甚至附上了連結、開了討論會、口頭也說過一次。

你開始質疑:
是你交代不夠明確?還是他根本沒在聽?

這不是一個人第一次這樣回你,
而你也不是第一次陷入這種模糊責任的現場。


有些人,習慣把「我沒接收到」當作保命的藉口

這種回應形式常見於:

  • 有交代沒確認、有講但沒記、有開會但沒跟進
  • 事後出錯推說「沒收到」,讓錯誤變成一個誰都講不清的模糊區塊
  • 工作沒做完整,但責任歸屬也被「記憶模糊」一筆帶過

這類說法聽起來無害,實際上卻是一種無成本卸責機制
因為「沒收到」不等於「不負責」,但如果你不設界線,他就會等於「可以再講一次」。


責任的界線,必須在「第一次」就建立

這類模糊情況,最怕你當下輕輕放過,只說一句「好啦那我再講一次」。

你以為你是在溫和提醒,對方聽到的卻是:這樣的回應可以過關。

真正的界線不是「我講幾次」,而是:

「我第一次講完,你沒動作,那就是你沒追上進度,不是我交代不清楚。」

你不需要為每一個聽不見、沒記得的人負責到底,
但你要負責確保每一次的交代,都有被記錄、有被時間戳記、有被收尾。


不是要變冷血,而是讓每個人知道「接收」是責任的一部分

主管不是傳聲筒,不是語音助理。

在組織裡,接收指令本身就是一種工作能力。

你可以接受對方問:「可以再確認一次嗎?」
但你不需要接受他說:「你沒講清楚」來洗掉自己的沒跟上。

如果每一次都是你在回溯進度、重複指令、補上沒讀的訊息,
那這個團隊不是溝通不良,而是責任邊界失能。


結語

每一個「我不知道你有交代」的時刻,都是責任界線的分水嶺。

你可以退一步、補一次,但不能次次讓步;
你可以幫他回想,但不能幫他收爛攤子。

你不是要每一次都生氣,
你是要讓每個人知道:

「你沒聽見,不代表這件事不該做。」
「你沒記得,不代表這件事不用負責。」

這不是情緒管理問題,
這是組織責任設計的底線。